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分卷(15) (第3/3页)
了个跑堂的来,递了串铜钱。 去溯阳楼买碗小馄饨回来。 盛雪今儿也穿着丝绸料子的绿裙,梳着俏皮可爱的双平髻,她一直站在柜面后看来客都买什么,果然便宜的龙游发糕卖的最多。 见母亲支人去买吃食,不解地问:谁要吃馄饨? 岗儿又哭了,估计是恼我一直没空陪他。方荷说这话声音很低,应当是心里也难过。 盛雪朝后院看了看,就是他们太宠着他了,从前在家里他也不这样啊,在娘跟前了反而还娇气了。 三年了,方荷已经习惯了女儿像个大人一样思考、说话了。 但岗儿天生带疾,做母亲的方荷对他有一种心疼和愧疚。所以她戳了戳女儿的额头,觉得她女儿家太娇纵。 方荷:你小时候娘也是宠过来的,你是没带过孩子,他又这样小,他俩不该宠着吗?比你这一个肚子出来的姐姐靠谱。 盛雪揉了揉额头,不满地顶嘴,但因为还在铺子里,声音压的特别低。 我还要如何靠谱?人参钱他俩出过一个子儿没有? 方荷啧了女儿一声,人参钱一直是她自己掏腰包,女儿糕点钱一直攒着买铺子了不是? 恰逢董家绣庄来人祝贺开业大吉,她方作罢,朝门口迎上去了。 大概是之前小儿子离自己住的远,方荷自己也觉得养在眼皮子底下了,发现小儿子格外闹人了些。 好在总算是开业了,稳两日就可以好好陪陪小儿子了。 ** 开业第一日,因为有董家绣庄的董四爷,也就是董小梅的亲哥哥,他带友人前来捧场,盈利可以说是超出了一家人的预期。 第二日有余热,生意也很不错。 第三日,方荷终于抽了空,也不敢拿针做绣活儿,吃完午饭就去把小岗儿抱着,带上虎头帽,裹得严严实实就在铺子附近走来走去,溜溜达达。 乔知舒和盛雪就在后厨主持大局,一般午后,买糕点的人就会多起来,再然后就是傍晚,借着夜市赶集人多,也会有一个小高峰。 每个人各司其职,烧火、揉面、捏糕、蒸糕 这时,前头跑堂的小子跑到后坊里,着急忙慌地找人。 见着东家了没有? 没找着盛绍元,他往厨房里跑,冲盛雪道:小东家,前头有人闹事,围了好些人来,您去看看,咱要不要报官? 急性子的盛雪听完马上就冲了出去。 乔知舒慢了一步,想起曾经听哥哥和小舅聊天,说到过做生意难免会遇到苛捐杂税,同行挤兑的一些事。 所以等他脱了围布,去前头的铺子时,现场已经乱成一锅粥了。 有几个大嗓门的男子整齐划一地喊着:黑心商户,缺斤少两!退钱!退钱! 盛雪小丫头尖利脆嫩的声音无法撼动这些人,这些人就好像只会喊口号没有思想的人一样。围观的人一脸好奇,铺子里面准备买的不敢买了,已经买了要走的也去找小二退货 乔知舒见状,拿起秤挤到铺子门口,高喊一句:要退钱的来找我! 捣什么乱?退什么退?盛雪拧着眉要拉乔知舒,小声说:我已经让人去董家了,等董四爷过来收拾他们! 董四爷就是她未过门的嫂嫂董小梅的哥哥,县城响当当的人物。 乔知舒同样小声回答:他们闹成这样,我们现在不站出来解释清楚了,以后街上的人都会觉得我们缺斤少两,不再来买糕点了,姐姐,我来试试。 他这几年在盛尧身边长大,读了些书,知道了不少道理。 乔知舒扬起秤,是否有缺斤少两,一秤便知。 他矮小清瘦,最近变声期,嗓子沙哑,糯生生的,所以那几个男子不拿他当回事儿,甚至调笑:哪来的毛头小子,你懂秤吗你? 乔知舒面向铺子门口,内心紧张极了,绷着小脸儿装严肃,在场的都年长于我,就算不做生意,也常买东西,想必都懂如何看斤两,那不妨听听看我说的对不对。 乔知舒不急不缓,谈吐清晰有序,在场的所有人都安静下来,想听听这小童要说什么。 大家都知道一斤是十六两,可都知道原因吗? 人群里有人笑着回了一句:因为半斤八两呗。 还有人说: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,自有原因,我们按规矩行事,知道不知道又如何? 乔知舒抿了抿嘴,捏着秤杆儿,鼓起勇气道:我哥哥是秀才,我哥哥说一斤十六两是始皇帝定下来的,始皇帝统一六国之后,让李丞相指定度量标准,可李丞相对于多少两定为一斤拿不定主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