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名将: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_第12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2节 (第1/8页)

    ??建安元年(196)七月初一日甲子,汉献帝一行回到洛阳;

    ??四十八天之后,八月十八日辛亥,曹操率军抵达洛阳,把小皇帝抢到手;

    ??九天之后,八月二十七日庚申,曹操就带领小皇帝和朝廷官员,迅速启程,前往东南方向自己地盘中的许县(今河南省许昌市),在此建立临时首都,把一切事情都办好了。

    ??这边的曹操心中无比欢喜,那边的袁绍心中却无比气恼。机会来了毫不上心,机会错过又懊悔不已,这种凡夫俗子经常出现的毛病,在袁绍身上猛烈发作了。据《三国志》卷六《袁绍传》裴松之注引《献帝传》记载,就在当初小皇帝离开长安后不久,袁绍手下的谋士田丰和沮授,就建议他把天子接到自己的行政中心邺县(在今河北省临漳县)来。沮授说:“挟天子而令诸侯,蓄士马以讨不服,谁能抗之御之!”后世常说的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渊源即来自于此。但是,袁绍听了却并没有照办。为什么?一是因为他觉得小皇帝没什么利用价值,自己现今动辄就以联军盟主的身份号召天下,俨然就是皇帝的模样,何须再弄一个小皇帝在身边来给自己撑腰?二是因为他本人就有称帝的野心,有小皇帝在身边,反而会在自己今后称帝时碍手碍脚。但是,袁绍很快就发现,自己的判断错了。曹操把小皇帝抢到手后,马上就以东汉朝廷的名义,先提升自己为大将军,然后赏给袁绍一个太尉的官职。袁绍得知情况,气得七窍生烟。袁绍如此生气,玄机在哪里?“三国探客”告诉你。

    ??原来,当时的中央官员,有内朝官和外朝官之分。内朝官以大将军为首,日常在皇宫内部活动,与皇帝的关系最为密切,所以大将军实际上是最有实权的决策大臣。外朝官,日常在皇宫外面活动,主要承担行政事务,首脑是太尉、司徒、司空,合称三公。赏给袁绍的官职太尉,虽然是三公之首,但是比起曹操的大将军来,重要性明显逊色,这是他无比气愤的原因之一。但是更令他气愤的原因,还在于两人地位的戏剧性变化。在这之前,都是他向曹操赏赐官职,曹操的东郡太守、兖州刺史,都是伸手从他这里讨要到的。现今曹操小人得志,竟然居高临下,给自己封官了,而且故意封了一个明显不如曹操自己大将军的太尉,是可忍,孰不可忍?曹操为何如此猖狂?就是因为他身边有了小皇帝,当初我袁绍为何不抢先下手,把小皇帝抓在自己手里呢?真是悔不当初啊!

    ??于是,曹操和袁绍,打得一团火热的关系彻底结束,就此反目成仇。但是,双方还没有立刻大打出手。原因很简单,因为两边都还没有把自己的后方安顿好。

    ??在袁绍一方,他正在同北边幽州的军事强人公孙瓒一决雌雄,后方没有安定,就不能安安心心进攻南边的曹操。在曹操一方,他还急需扫荡和消灭西边的张绣,以及东边的吕布,后方没有安定,脚跟没有站稳,同样不能全力迎战。于是,双方的生死对决,就拖延到三年多之后才爆发。

    ??东汉建安五年(200)开春,袁绍出动步兵十万,骑兵一万,进攻曹操,著名的官渡之战打响了。此战的具体战况如何?又有何精彩的看点呢?

    ??从一开始,双方就显露出与主帅个性密切相关的风格特色来。袁绍为人高傲而虚浮,所以像是在搞一场大型的现代商业营销,声势大,排场也大。单是声讨曹操的一篇檄文,就洋洋洒洒长达千字左右,先从对方的祖父骂起,骂了祖父骂父亲,然后历数曹操本人的诸多罪状。但是在具体的备战工作上,既做得粗糙,又做得拖沓。

    ??而曹操为人精明而实际,所以不玩虚的,而是认认真真在备战措施上狠下工夫。当时双方是以黄河的中下游为边界,南岸是曹操,北岸是袁绍。早在前一年,曹操就在南岸地区,做了充分的实地考察和周密策划,精心部署两道防线。第一道防线在黄河沿岸,防御重心是延津县(今河南省延津县)。在延津东北一百里,是充当侧翼的白马县(今河南省滑县东)。第二道防线,向南退后一段距离,以官渡为防御重心。两道防线相互呼应,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。

    ??官渡在今河南省中牟县,现在还有古战场的遗迹留存,供游人发思古之幽情。曹操精心把主战场选在官渡,自有其缜密的考虑。古往今来的打仗,特别是打大仗,关键是打后勤保障。而官渡的地理位置,从后勤保障来看,对曹操很理想,对袁绍却很不利。此处距离曹操的大本营许县,还不到二百里,交通很是近便,可以充分保障后勤补充。对袁绍来说,他的大本营邺县到官渡,直线距离在三百里以上,更麻烦的是,还要跨越一道黄河,深入到对方的地盘,后勤保障很难保证。后来决定胜负的关键,正好就在袁绍的后勤军粮供应上,绝非偶然。

 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